主页 > 句子大全 > 好词好句 >

描写婺源的句子

2008年9月和几位朋友相约去了趟婺源。婺源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婺源旅游局的宣传口号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打小从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特别的感情,看到绿色和蓝天就冲动。婺源旅游局在宴请大家之后,特别召集一个座谈会,请大家对婺源谈谈看法和建议。我当时慷慨激昂,直抒胸怀,我说:用“中国最美的乡村”作为宣传婺源的口号无法全面诠释婺源的美,建议改为:婺源-心灵的栖息地!

婺源之旅就是告别当下“钱”化的生活,小别浮躁的人生。满山遍野碧绿的茶园,明净天空悠闲的白云,田野里吹过的香甜的微风,悠闲自得的生活,简单淳朴的劳动,仿佛让我们走进世外桃源。静静流淌的小河依恋着青山,清晨狂野中一缕缕炊烟,黄昏时刻孩子们肆意嬉闹,晚上静谧的村中零星的犬吠,真的让人产生常驻不去的念头。

婺源美在四季。春天的婺源正如严阵的词:十里春风,十里杨柳,十里红旗风里抖。江南春,浓似酒。春在溪头芥菜花,绿柳才黄半未匀。夏日婺源葱茏茂盛,晨雾、山雨、清风、绿天张扬着个性的绿色。黄庭坚描述婺源的夏天: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高骈写得更入神:水晶联动微风起,荡架蔷薇一院香。秋天的婺源若成熟的贵妇人,华贵入画,有诗为证:白云红叶两悠悠,远村秋色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冬天的婺源是生活的,“雪压香樟银装裹,家家扶得醉人归!”。

婺源的山间潭水最是迷人,山间潭水,深不见底,墨绿色的水,如一块润泽的碧玉,远远望着,能感觉到触摸它时流过指头的滑腻,那水有一种让人窒息般的惊艳,那闪动的绿漪,安详得像举止端庄名花有主的少-妇,惹得人心里痒痒有不敢造次。

婺源是现代人养生的最佳去处。在婺源处处体会到宋人曹组《相思会》描写的句子:粗衣淡饭,赢取暖和饱。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校常教洁净,不种闲草。据见定,乐平生,便是神仙了!

婺源的神秘在于她承载着中国的移民史,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清,一代又一代北方大户人家因避战乱、灾祸、追杀或不知其详的原因,携儿带女,移民到安徽和江西交界处的大山中,从此过上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这些过去的官宦或皇家后裔们时刻没有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家境稍微好转就开始建私塾和祠堂,让子孙们延续书香。接下来一批一批学子、秀才、举人走出大山赶考、为官、经商。他们衣锦还乡,报孝父母和祖宗,扩建祠堂、修家谱、建学校、修桥铺路翻修豪宅,铸就了婺源现代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婺源与其说是农村,不是说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古代城镇。中国的耕读文化在婺源得以完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思想在婺源得到完美的继承和发扬,在婺源到处洋溢着文化和文明的气息。

在李坑随处都能读到像“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一样的千古佳句。在晓起村的一个普通的亭子挂着一幅对联读来让我错愕半天:晓来处处闻啼鸟,暮归人人带茶香。

桃溪(坑头)村潘氏宗祠贴有一幅对联,曰:一门九进土,六部四尚书。气魄之大,真有不可一世之概。经查,在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共出了四十位进士。其中一房不止九位,而是十一位,九者,多也;六部四尚书下联,是说该村有四人担任了尚书官职。

婺源还有一幅对联说得好: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乾隆年间,婺源同乡会在上海建“思慕堂”,塑朱子(熹)象,以祭祀之。其中有一副对联为婺源儒商胡裕昌所题,联曰:由沪渎以溯皖江,卓然后进师表;景濂溪而宗洛水,瑰哉大宋哲人。

江永是著名学者,善文能诗,亦擅长楹联。他曾为家乡写过这样一副楹联:水贴荷钱,买来湖山千万顷;山垂木笔,描得春景二三分。

江湾镇萧江宗祠有一副对联,将该村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均写于内,对仗工整,文字形象生动:绣水攸山,环绕祖祠凝淑气;汉候唐相,历辉国史振芳声。

江湾江姓始祖,乃汉相萧何(封赞候),至唐,又出大司空(相当宰相职位)萧遘。故称汉候唐相。唐末,黄巢起义,萧姓避祸,改为江姓。该宗祠称萧江宗祠,系不能忘祖之意。

江永还有一联,哲理深入浅出,令人寻味而赞绝:雪趁风威,自占田园能几日?云从雨势,黑满天地不多时!

婺源号茶乡,婺源绿茶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婺源的谢源茶列为全国六种名茶“绝品”之一,明清时代曾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茶”。婺源绿茶从十八世纪开始就已进入国际市场,现在,婺源县已拥有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基地8个,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4个AA级证书和7个通过有机产品论证的茶叶生产大县,如“大鄣山茶”一个品牌就占欧盟有机茶市场份额的60%。

婺源茶亭有不少佳联,即通俗易懂,又通情达理。如秋口镇秋溪村茶亭的对联:对面那间小屋,有凳有茶,行家不妨少坐憩;两头俱是大路,为名为利,各人自去赶前程。

紫阳镇北面回岭茶亭的对联,令过往者思考。联曰:因甚的走忙忙,这等步乱心慌,毕竟负屈含冤,要往邑中伸曲直;倒不如且坐坐,自然神收怒息,宁可情容理让,请回宅上讲调和。

汪口村的俞家祠堂悬挂的对联更是大气:始祖千秋辈辈贤能皆绝杰,经-文百代朝朝翰墨尽萃章。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婺源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刚巧处于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区域。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盛赞婺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祖籍婺源,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紫阳是婺源的县城所在地,紫阳夫子当指朱熹。紫阳镇郊区一片参天的古樟丛中,有朱老夫子的一世祖墓。朱熹祖籍安徽歙县,唐天佑三年,一世祖朱瑰迁居婺源,朱熹一生奔波在江西、安徽、福建的崇山峻岭间,婺源只能算是他的祖籍而已。 1176年,朱熹回故里祭扫,在婺源住了三个多月,那篇连孩子都耳熟能详的《观书有感》正是这时候写成的。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工艺精巧,被专家誉为“艺术宝库”。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自唐开元年间建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解放后划归江西剩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闻名遐迩的当数大理学家朱熹、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和现代学者胡适等等。江-泽-民总书记的祖辈也在此生活,后来迁到扬州。从唐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仕宦者2665人,县中文人学士的著作达3100多部,其中172部计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所以有“书乡”之誉。它还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户栋连片者,街巷由一式青石板铺成,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留完美的明清徽派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的红鲤鱼是一道绝佳美食。来自皇家御池的红鲤鱼在婺源已有300 多年的养殖历史,它由于色泽鲜红、头小尾短、背高体宽,形似荷包故名荷包红鲤鱼。其肉质鲜美,营美丰富,具有“妊安孕,好颜色,止咳逆,疗脚气,消水肿,治黄胆”等医疗功效。

婺源有三宝,其中砚和墨两宝最有名。龙尾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石产于婺源龙尾山而得名,婺源古隶歙州,物以州名,又名歙砚。《婺源砚谱》载,唐开元中,猎人叶氏偶于山中得之,用以制砚、湿润质宜,研磨生辉,后数世,叶氏子孙献于地方官员,遂为天下所知,成其南唐后主李煜称“龙尾砚为天下冠”。婺源制墨业发达,是徽墨的主要构成部份, 古人用“落纸如漆,万载存真”来形容它的品质。

在李坑村我看到一座古亭“申明亭”。据说这是一种教化民众的方式,由朱元璋首创。他号召各地设立这种亭子,由年长者主持,用以来宣传国家法令。其实它真正的作用是宗法制度的一种象征,它明示村民要求“孝顺父母,和睦乡里,教训子孙,毋作非为”。当有违犯乡规民约的事件发生时,族长便召集众人,鸣锣示禁,严明法度。这种建筑只有在婺源才能看到。

婺源是美的。千年的古樟,清澈的溪流,长满青苔的小石桥,女人们挎着竹篮在溪水边洗衣,男人们牵一头黄牛正从村头走向田间。烟雨迷濛的绿荫丛中,粉壁黛瓦的古村落点缀在古树幽篁之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婺源的乡村都是一幅浓郁清新的水墨丹青。现代人的所有梦想在这里可以找到最为真切的诠释了。清朝时,婺源的一位县令曾经这样描写他的这方如画的领地:婺源属徽州,自古为名邑,千岩万壑,孕奇争秀,而擅山川之胜,因有紫阳夫子笃生其间,故其人往往淳朴温粹,蹈礼仪而重诗书。宋人范成大的一首田园诗是它最为贴切的写照: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随便提一句,婺源的美还在于婺源的女人,婺源的女人个个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写的文章,见得爹娘、上得炕床,养得儿郎。可谓山美、水美、人更美。

在婺源逗留两天时间,一直陶醉于秀美山水和博大的文化传承中,离开时真是依依不舍,回到家还老惦记着何时再去,好像魂儿落在婺源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