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

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范例6篇,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

作者:美说网 2024年03月12日

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范例6篇

一、揭露了黑暗现实。40年代中期,由于统治区寒冷窒息的政治空气、民不聊生的现实和万众切齿的情绪,都给诗人以教育。

二、陶谢诗歌的意境不同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这最后一境恰如俗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可以说:它是山重水复之际的柳暗花明;是苦思冥想而豁然开朗的顿悟;是踏平坎坷之后的青天大道;是发现真理、寻宝得宝的成功谢幕。

四、“人世间,流浪人归,亦若回流川。”

五、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生活经历;艺术风格;语言特点

六、出身寒门、穷途多厄的陶渊明把功名利禄视为无物,他以平静的心态,遵循道家的法则,追求自己的理想王国——田园生活,因此他的诗歌意境浑然一体,已经进入“无我之境”;富贵多难、仕途坎坷的谢灵运,在寄情山水,寻求解脱的道路上,始终无法忘怀对出仕的欲求,无法泯灭心中对名利的追求,其诗则没有达到那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它更多地体现出贵族文人的富贵之气。陶渊明和谢灵运二人不同的生活经历、生存状况及两人不同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们两人的诗歌创作题材的不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们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七、这里先从司马迁说起。他之所以历数文王、仲尼等人的典章故事,自然是为了引古以自喻。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问世,自然要感谢政治上的“打头儿”――即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激励!否则,他怎肯“述往事,思来者”――忍辱偷生地披襟励志!

八、俗语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长期阅读好书――久经高人雅士的影响启迪,苦读者就会浑然不觉地完成“超凡脱俗”的精神洗礼!

九、作者简介:陈虹(1966-),女,广西昭平人,学士,贵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一十、陶谢诗歌比较

一十一、课堂上反响热烈,连叶嘉莹自己也完全沉浸其中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经原辅仁大学外文系教师李霁野介绍,她来到南开大学,就此与南开结下深深的情缘。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叶嘉莹却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想起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重新焕发的热情,让她抛却了“小我”的狭隘和无常。

一十二、俳句的几字成金,怕是今人永远无力企及的历史衣袂,是现世至今难以触碰的古典裙裾。我们曾耗尽心力,企图以创新之wWw.IK35.Com,将那些原属于人类的至善至美的文化替换为今人“赏心悦目”的“社会语言”。而那些最初最干净的意蕴,却被掩在世俗的箱匣里,贴上“文化创新”的封条,被弃置在无人问津的一隅。

一十三、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作家群更是政治挫折反向促成的“隐性标本”,有着非同凡响的探索价值和意义。之所以称之为“隐性标本”,因为在他们身上并没有政治挫折的明显痕迹。相反,只有经过认真的剖析,我们才能发现:他们是在时代封杀的大环境下而愤然抗争、磨砺成才的英雄文化群体。

一十四、既然在人才型号上,古代作家属于手电筒、探照灯型,那么,根据光照亮度决定于内部功率和聚光强度的手电筒、探照灯性质,我们似乎可以判定:古代作家成就的高下以及光照后世的影响力,必然受制于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自身的精神能量,究竟能转化为多大的功;二是写作意识的专注程度,到底能凝聚多远的穿透性。

一十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话的本意虽在揭示:木与人成材周期的巨大差距,但也“别有幽情”地启迪我们进而寻思其成材周期之外的成材妙理!

一十六、原载《环球人物》

一十七、第二,在词语的选择上,陶诗多用叠词叠语,喜用形容词;谢诗偏爱选择动词。陶渊明诗歌中的一大语言特点就是喜用叠字叠语,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部主薄》其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国田居》其一);“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拟古》其一);“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拟古》其三);“眇眇孤舟逝,绵绵思归纡”(《始作镇军参军》)等。这些叠词大多是形容词,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使得诗人的感情表达更加细腻自然;谢诗对词语的选择运用上,多选用表示动作的动词,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疏峰抗高馆,对岭临迥溪”(《登石门最高顶》) 等,在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运用动词使景物拟人化,富有动感,同时也显现出雕琢的痕迹。

一十八、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范文3

一十九、事实上,三种能力的普遍提高,就标志着创作能力的全面升级。因为创作的实质,即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奇妙的构思和想象,从而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和认知。

二十、当然了,因为木质决定了木头的用场,而性格则决定了人生的命运!尤其古代“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环境,使得学有所成的文人在“读书―做官”之后,性格的正直坚忍与否便成了决定命运遭际的终极“诱因”。

二十一、叶嘉莹写过:“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对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不管学生是初中生还是研究者,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的事,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二十二、每种树都有其独特的木质,每类人皆有其独特的性情。木质的差异导致木与木的不同用场,性格的差异导致人与人的不同命运。

二十三、陶谢不同的生活经历,导致两人的诗歌在艺术风格、语言特点等方面有所不同。

二十四、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那是不行的,圣贤的语言在你身体里根本没发生任何作用。‘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那才是对的。”叶嘉莹对记者说。

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范例6篇※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

二十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这第一境界,表面上强调的是“道路探索”,其真正归旨则在于“品性的正直”。因为恰是刚正不阿的品性,导致了主人公在现实中的处处碰壁,于是走投无路之际,才不得不开始人生道路的探索与寻觅。

二十六、第一,陶诗多用俗语、俚语,平淡朴素;而谢诗多讲究雕字琢句。陶诗中大都运用生活中平常事物作为选材,语言朴素自然,显现着一种平淡清新之美,如“草盛豆苗稀”、“草屋八九间”、“风雨纵横至”“清晨闻叩门”等,在这些平淡常见的词语中,诗人营造出一种自然亲切的意境。而谢诗中,诗人运用大量的色彩词,借助语法手段把景物拟人化,极尽逼真的描写山水景物,刻画它们的壮丽之态。

二十七、最近的一则新闻: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的语文课本将去掉所有古典诗词,理由是减轻小学生的负担。此言一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让小孩子诵读一点古典诗词,与减轻或是加重小学生负担没有直接关系。一种相反的意见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情趣、志趣和学习兴趣,学校应该加强古典诗词的教育……

二十八、臧克家是位贡献卓著的人民诗人。其创作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无人可比;他所代表的那种贴近现实的风格更是谁也不可替代的。臧克家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艺术个性驰誉中外。他的诗大多精巧工炼,不会博大雄健之作;多以抒情短诗闻名于世,不会洋洋洒洒的长篇叙事诗。他诗歌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二十九、刚开始教书时,生活清苦。冬天,叶嘉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一件布做的长衫。因为骑车,天长日久,衣服的后面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去上课。“只要我讲课讲得好,学生对我一样尊敬。”她有这种信念,因为她记得《论语》中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即便一无所有,内心仍保有高洁的品德和操守。

三十、由此自然令人想起司马迁“发奋著述”的精辟断语:“自古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段被称作“发奋著述”的精辟论断,恰恰揭示了政治挫折对于作家反向促成的积极意义。

三十一、写实、抽象方法的妙用。臧克家自觉学习闻一多开拓的表现方法。一种是具体的、写实的,如《天安门》、《罪过》等等,这方面数量多,比较普遍;另一种抽象法,带点象征意味,不好懂,像《死水》。

三十二、苦读以增强精神能量

三十三、世人皆知太白诗的飘逸浪漫,谁晓得飘逸浪漫的背后所包容的苦读、苦吟的“刻苦”内涵?“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是他对苦读生涯的自唱与自叹;“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是他对苦苦吟咏(专注写作)的自豪与自赞!由此,我们自可反向推断:若非一天到晚地苦思冥想,怎会有灵感勃发、文思猝涌的所谓“兴酣”?当然了,既有着苦读积攒的“超强内部功率”,又有着专注写作的“超强聚光灯碗”,两者结合,自然就催生了千古传颂的超级英名“诗仙”!

三十四、传统的光辉在立花北枝的笔下跃现,萤光默现,时断时续,惹得人分不清是明是暗。再也没有什么比短暂的光明更让人寂寞的了。那种莫名的窒息感和压迫感,甚至比永恒的黑暗还要噬命。

三十五、评论正直坚忍的品性,我们最不该忘记的人物是稼轩和放翁。作为抗金爱国的英雄志士,尽管备受主和派的压制打击,却依旧坚持理想,不改初衷。甚至直到弥留之际,他仍把难以实现的理想而唱叹吟诵:“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亦有同样的爱国痴情:“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老大哪堪说》)通过这激昂慷慨的诗句,其宁死以殉理想的坚忍品格自然赢得千秋的认同!

三十六、或许有人会问:作家的品性必须是正直坚忍?

三十七、成功地运用了戏剧化的手法。以《老哥哥》为例:“老哥哥,翻些破衣裳干么,/快把它堆到炕角里去好了。‘小孩子,不要闹,时候已经不早了!’(你不见日头快给西山接去了?)/‘老哥哥,昨天晚上你不是应许/今天说个更好的故事吗?’‘小孩子,说时你还叫我说什么呢?’(这时你叫我从哪儿说起?)……”这首诗中有三个声音,一个是不懂事的天真善良的孩子的声音,加括号的第三个声音是正义的声音。这种复杂的戏剧对白的手法,是中国传统诗歌里所没有的,古典诗歌只有对话的形式(两个声音)。这首诗剪裁上类似独幕剧。按照袁可嘉的说法:“诗的戏剧化,其特点是借客观事物表达情思。”臧克家在这方面很突出,他早期写的下层角落里的人物差不多都用这样的手法。

三十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对人生道路的探索举世共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以及“大道如青天,吾独不得出”――李太白于道路探索的同时还发出悲愤无奈的叹息!其他如骆宾王“独掩穷途泪,长歌行路难”以及鲍照“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等,全是由刚烈正直所引起的走投无路之际的道路寻觅!

三十九、臧克家更是善用悖论语言的高手。所谓悖论语言就是矛盾语。记得在中学课本里选入了他的一首短诗《有的人》,开头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成功运用了矛盾语,给人以惊异感。从气象角度看是矛盾的;从艺术角度看,更深刻地揭露了政治气候的寒冷,从而成为名句。总之,臧克家以坚实的创作向人们展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四十、缺少聚光灯口的特大灯泡,可以照亮相当大的空间面积,但它决不能形成光束而直射远处,因为它缺少聚集光束的凝聚力。同样,仅有超强的精神能量,而没有专注的写作意识,就只能影响当时,而决不能远传后世,因为他同样缺少聚集思想光束的历史穿透力。

四十一、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四十二、陶谢诗歌的艺术风格比较

四十三、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156-02

四十四、陶谢诗歌的艺术风格不同,陶诗平淡自然,谢诗富艳精工。这种不同同样也表现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

四十五、话说,李白来到了21世纪后,对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他想去看看自己写的诗是否对后代产生影响,但又找不到学堂,便拉着身边一个刚路过的小孩,问道:“如今孩童在哪里念书?”“?”小孩一脸腭然,眼睛直视面前一身古装、留着长长白胡子的老人,心想:他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呀?算了,别理他了。可妈妈说过要尊老呀!小孩只好硬着头皮回答道:“如今的孩子都是在幼儿园、学校等地方上学的。”话音刚落,小孩惊讶地发现,面前的老人不见了!

四十六、因为阅读优秀的书籍,等于聆听高人雅士屈膝谈心般的亲切话语。尤其他们的谈吐和言词,全都是字斟句酌,经过了深思熟虑,字里行间处处流溢着真知灼见,同时也彰显出无尽的艺术魅力。

四十七、革新的旧体诗,将自由体与格律体融为一体,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臧克家说:“我是一个两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在他的新诗创作中,融合的古典诗词的语言和意境是十分明显的。不说他的早格律体,后来的半自由体,不是散文句式,而是诗的句式,各句之间有较强的独立性。如《血春天》:“东风里曳我登上城垣,阳光把的戎装孕满,死水上亮着一万只金眼,柳条儿牵来个春天。”

四十八、专注的写作意识

四十九、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粗略引证了苦读的功效及其意义。至于苦读所增强的精神能量的具体内涵,在此也需作进一步的探析。

五十、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古代诗坛上两颗耀眼的启明星,分别开启了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创作,两人并称“陶谢”。两人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期间盛行的玄学思想在两人的哲学思想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使得两人的诗歌创作具有了共同的时代背景,并且都受到玄学思想和道家思想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两人诗歌中都表现出隐逸的情趣,表现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不满意。但是在这共同的隐逸情趣中,陶渊明在仕与野之间做出了“归隐”的决心,亲身劳作,躬耕田野,其诗歌获得了超然的无我之境;而谢灵运在出仕和隐逸之间的矛盾中一直挣扎徘徊,始终没有寻找到出路,他只能借山水来排遣心中的郁闷之情,穷尽对山水的客观描写,使其诗歌获得了富艳精工的特点。

五十一、陶谢诗歌选取的意象不同

五十二、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腐败而愤然辞去彭泽县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正精神千古堪风。而后宁肯要饭,也决不与官场有半点交结,足见其忍辱含苦的心志何其坚定!

五十三、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她记得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记诵与原诗并不完全相合,但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五十四、而作为成功者,再回首先前的道路,就应该深深感谢他正直坚忍品格的迥异世俗。恰是正直,将他逼上了人迹罕至的荆棘之路;恰是坚忍,赋予他“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精神,从而通过至死无悔的追求,终于摘得了皇冠明珠!

五十五、君不见桃、梨、苹果以及葡萄的栽培?又不见茄子、棉花、西红柿的管理?若不及时地打头儿、掰岔儿甚或剪枝儿,它们就会“得志便猖狂”地疯长其稞苗儿,而疏忽凝结果实的“生命本旨”。

五十六、在中国史册上,元代是封建王朝中典型的“另类”。因为少数民族――蒙古族人主中原,与先前的王朝相比,国家体制和政策遭受了严重的扭曲。尤其对待知识分子,它实行典型的高压歧视。具体表现为:一、废除科举考试整整八十年(自元太宗六年至元仁宗延 右元年即公元1234~1314年),读书人的仕进之路完全被堵死。二、将人分为十个等级,所谓“一官、 ○二吏、 ○三僧、 ○四道、 ○五医、 ○六工、○七商、○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比娼妓的地位还要低。试想:在如此高压歧视的政策下,政治上走投无路、生活中又备受歧视的儒生怎能不愤然秉笔,或直面现实,或借古讽今,以控诉时代的罪恶、鞭挞社会的痼疾!于是,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纪君祥、康进之、张养浩、睢景臣、杨显之、贯云石以及白朴、乔吉……那一串响亮的名字,便因为政治?梢儿的不得萌发而伸发为曲词创作的“斜岔歪枝”。恰是这“斜岔歪枝”的英雄文化群体的蓬勃兴起,促成了元曲的高度繁荣――成为堪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辉煌文体!

五十七、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范文2

五十八、后来,经师友介绍,叶嘉莹到淡江、辅仁、台大3所大学任教。生下小女儿后,她没能好好休养,身体不堪重负,又染上哮喘,每天下课回家,都会感到胸部隐隐作痛,身体似已被掏空。她想起了王国维《水龙吟》中的句子“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不免自伤。

五十九、假如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即将人物性格与成才过程相结合来作分析,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王国维所概括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的三种境界,其实正是由正直坚忍的品格所导致的“正直――坚忍――(发现)成功”的磨砺成才的三部曲。

六十、诗歌的意境营造与山水田园诗的审美情趣相关,陶渊明和谢灵运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矛盾徘徊中,分别表现出潇洒归隐田园和无法忘怀欲求的心理情感,“因此在这种心理状态的影响下,他们的诗歌意境出现了心远地自偏”与“离群难处心”的差异。

六十一、愿文化,归真返璞,更若回流川。

六十二、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封闭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个自足的小世界,窗前的修竹、阶下的,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咏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

六十三、相反,“读书――做官”之后,正直的文人面对朝廷的邪恶势力,则往往直言不讳地实话实说,以捍卫国家的利益、救济百姓的窘困。然而,一番“正直”的慷慨陈词,换来的常常是挫折与贬官――是朝堂的无法容身!于是他们不得不以超强的坚忍之志,默默地舔舐心灵的伤口,从而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孤光自照”式的自我剖析中,创作出可歌可泣的惊天动地文!曹)芹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练达”二字,即透出诗文创作者因正直坎坷、持久磨砺而大彻大悟的坚忍精神!

六十四、政治挫折的反向促成

六十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苦读是历代楷模,人所共知。“群书万卷常暗诵”是他不经意间而对“破万卷”的“破”字所作的形象诠释。试想:当万卷的诗书烂熟于心、了然于胸,那超强的精神能量怎能不上感天庭,从而赋予他“惊风雨”、“泣鬼神”的生花妙笔?

六十六、号称“诗鬼”的中唐诗人李贺,更是政治挫折反向促成的典型案例。因父名“晋肃”而不得举进士,无异于政治“?梢儿”的萌发压根不得允许!于是,他便将全部的精神营养供应于诗歌创作的“旁枝”――用他26岁的短暂生命,生发成“奇诞怪谲”的诗坛“奇树”,从而在唐诗的百花园里而摇曳生姿!

六十七、由于陶谢受到不同的生活经历的影响,所以两人诗中所选取的景物意象存在着差异。陶渊明退隐田园,开始了躬耕劳作的生活,他的诗歌题材多选取田园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如草屋、狗吠、柳树、炊烟、鸡鸣等。这些寻常事物进入到诗人的创作中,被赋予了人格意义上的情趣,是诗人心灵与情景之间的通灵感应,诗人在田园风光中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谢诗中的选材大多是自然山水风光,穷形尽相地描写山、水、云、日、河等景物,他经常流连于山水之中,抒发自己的忧愤情结。

六十八、对于渴望成为作家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学子,苦读增强的精神能量,主要包括三种能力:即认知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力。

六十九、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七十、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七十一、叶嘉莹的丈夫是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撤退到台湾。颠沛流离中,她写下这样的诗句:“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个人命运在大时代面前被彻底改写,她从此背井离乡。

七十二、因此,我们说,在古代作家成才的诸多因素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苦读;由此增强了精神能量,从而奠定了“胸藏万卷”的创作基石。

七十三、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七十四、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七十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这第二境界最为关键――即道路确定之后的执著追求,无悔无怨。显然,这无悔的追求深深检验着人物品格的坚忍,只有经得起检验的人,才可能历经坎坷,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

七十六、其次,山水与田园诗派的开创也透露了同样的信息。

七十七、风雨逼人一世来

七十八、总之,让我们循着古圣先贤的成功足迹,沿着正确的成才方向,伴随奋进的时代旋律,为自身的成就真才而付出切实的努力!

七十九、毫无疑问,仅有专注的写作意识,而没有超强的精神能量,就只能成为“手电筒”型的“轻量级”作家,而显得普普通通;相反,既拥有超强的精神能量,又有着特别关注的写作意识,就必然成为“探照灯”型的“重量级”作家,而令举世震惊!

八十、噢!原来李白找幼儿园去了。好不容易找到一间幼儿园,李白趁门卫不注意,溜了进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琅琅的读书声从身旁的“房间”传来。李白不禁感叹道:“想不到我李白写的诗,就连三岁孩童也会吟啊!”与此同时。下课铃响了。一位看起来虎头虎脑的小孩,站在椅子上,大喊道:“过来,大家都过来,我为大家演译一句‘经典’,大家可要听好了!床前明月光,李白打开窗。看到X光,牙齿掉光光。”“哈哈!”小朋友们都笑得前俯后仰。李白气得七窍生烟,真想把那小子痛扁一顿。但转念一想,自己是“名人”,肚里能撑船,不跟那小子一般见识。忽然,眼尖的李白瞧见门卫正向这边走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李白一溜烟似的逃走了。

八十一、清代的小说家,诸如曹)芹、蒲松龄、吴敬梓,更是屡遭失第、政治“?枝儿”被砍伐净尽之后,方将全部的精神营养和毕生精力而倾注于小说创作的“斜岔歪枝”――即用其满腔悲愤的诗笔,饱蘸着屈辱和血泪,凝结为《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璀璨晶莹的艺术果实。

八十二、以热情的笔触歌颂了民族解放战争。诗人在《从军行》的《序诗》里唱道:“诗人啊,请放开你们的喉咙,/除了高唱战歌,/你们的诗句将哑然无声。”这是诗人激情的自白,也是对沸腾现实发出的战斗号召。从《古树的花朵》对爱国将领范筑先的抗日行为发出了由衷的礼赞,表达了中国人民大众誓死抗战的心声,是他在这一时期诗作中最中心的主题。

八十三、有正直坚忍的品性,学富五车的文人则往往由于仕途的一帆风顺,而成为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官运亨通的结果则“窒灭”了写作所需要的忧患意识,纵使拥有一定的才气,也会因忧患意识的窒灭而“江朗才尽”!

八十四、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八十五、由古代作家原始洪荒般的艰苦创作环境,尤其夜幕下古代诗人的苦苦吟咏,自然令人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

八十六、臧克家诗歌的创作内容

八十七、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虽然其曾祖父陶侃曾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做过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其祖父和父亲也都做过太守,但是在当时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是他才华绝代,也始终无法跻身于士族行列。所以陶渊明虽然才华横溢,但始终不能受到朝廷的重用。陶渊明29时,开始出仕做官,担任江州祭酒,但是没有多长时间,就辞官归家闲居。安帝元兴三年,他第二次出仕为官,出任镇军将军,不久又做了刘敬宣的参军,可是随着刘敬宣的离职,他也辞职罢官。同年秋他的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在职八十一天,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便授印去职,归隐田园。陶渊明短短的仕宦生活,是他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不断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望,终至绝望,和仕途决裂,归隐田园。陶渊明的思想不仅受到道家玄学思想的影响,而且还有着儒家思想的因素。在他出仕时期,他用儒家思想为做事准则,抱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当他仕途不顺,归隐田园时,他又以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追寻自由人生的生活志趣。陶渊明归隐后,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农民一起躬耕劳作,并产生了深厚淳朴的情谊。他不断实践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甘于归隐,与农民平等交往,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前无古人的壮举。

八十八、离开幼儿园后,李白又来到了一间别具一格的小学,正巧赶上放学时间,李白轻而易举地混进学校里。正当李白昏头转向的时候,一道声音从他身后传来,他转身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帮小学生。其中的一位说:“我昨天改写了一首古诗,名为《望烤鸭》,诗句是这样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李白正“回味”这首古诗时,“李白”一词让他眼睛一瞪,不由地大怒起来:这不正是自己写的《望庐山瀑布》吗?我写的明明是瀑布,他竟然改成是我想吃烤鸭,太过分了!不知何时,一位调皮捣蛋的同学站在李白跟前,说道:“老头儿,你比我们穿着还‘潮流’呀!”此时,李白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红,但为了保持“形象”,强作沉默。他感到自己快要窒息了,马上飞也似地冲出校园。“唉!”李白一声叹息,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耷拉着脑袋走在大街上,心中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到21世纪来了。

八十九、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妥善保存。后来,她把笔记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九十、臧克家成为三四十年代令人注目的诗坛新秀,自出版诗集《烙印》之后,初步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九十一、让我们在此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

九十二、而作家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若没有政治挫折的“打头儿”“掰岔儿”和“剪枝儿”,他们同样会由于“稞苗儿”疯长而高高在上,权倾一时!只可惜,随着位高权重的“稞苗儿”疯长,他们同样会疏忽遗忘书生写作的生命本题。

九十三、如今,叶嘉莹正在从事一项浩繁的工程。“我教书70年,历年的讲课、讲演的录音,有2 000小时以上。”她指指家里摞着的一个个行李箱,“这些都是我带回来的历年的讲课录音和录像。”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她的著作文白相杂,理论性强,而讲课时深入浅出,整理出来更有利于向读者普及。

九十四、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诗人凭借对生活深刻痛切的感受和体验,将现实中人和物的本质特征,形象地展示出来。脍炙人口的《老马》一诗,体现了《烙印》的特色:“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诗中采用了象征、隐喻手法,以马喻人,又以人的思想感情拟写马,达到了象征与写实的完美统一。

九十五、陶谢的生活经历

九十六、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她对学生说:“诗歌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准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九十七、最值得称道的是陆放翁,他更是苦读的“活性标本”和生动典型。春秋八十有五的超长寿命,加上“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的苦读终生,其内储精神能量之大想必令人震惊。当然了,有因自有果,有能必有功。“六十年间万首诗”的辉煌成就恰是其能功转化的正常反映,由此也奠定了他的诗坛地位,赢得了梁启超的千古评定:“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题放翁诗卷后》)

九十八、对于古代作家而言,政治挫折恰似农作物的打头儿、果树的剪枝儿。它剪除了书生“得志便猖狂”的生命旺条儿,抑制了文人狂花浪蕊般的放荡情致,从而逼迫他们全力以赴地凝结璀璨晶莹的艺术果实!而这整个的过程,就生动地诠释了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玉成之意!

九十九、陶谢诗歌的语言特点比较

一百、这种“超凡脱俗”的精神洗礼,说穿了,即是三种能力的全面升级。具体说来:即在高人雅士真知灼见的启迪下,读者渐渐培养起深邃的认知力;在其精炼深刻、华美流畅的言词影响下,读者逐步提高其语言表达力;在其开阔视野、广博知识的熏陶下,读者将激发起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的思维想象力。

一百零一、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一百零二、因为在走投无路之际,经过上下求索方才发现道路上布满了诽谤、辱骂、冷落和白眼……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如果没有非凡的胆略和见识,如果不能将痛苦、屈辱的汁液一气喝完……怎能在那人迹罕至的路途上走得更远?又怎敢奢望踏平坎坷,而迎来成功女神的深情眷顾?

一百零三、当然,这类因政治上“打头儿”、“掰岔儿”而导致文学上硕果累累――即政治毁灭而成就文学的逆向成才现象,在文学史上比比皆是。但由于生命的限制,司马迁只能写到他生活的当时!所以,太史公之后的事例,还须由我们来略加评点,作为他精辟论断的狗尾续貂。

一百零四、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让这有限的生命之火为点燃其他木柴而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一百零五、“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

一百零六、至此,我们不能不对病态的元代社会来一个简短的透视:

一百零七、“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余光中用凝练的文字镌刻下时代的泪水。日本俳句被人遗忘,中华诗词被人遗忘,那么,在文化高度创新的今天,我们又将记得什么?著名笑星贾某在节目中恶搞花木兰被要求道歉,《道士下山》、新版《西游记》引发争论,这一切,都迫使我们思考: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弃之不顾,这难道是真正的文化创新吗?

一百零八、臧克家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百零九、陶渊明由于自己性格和现实政治的格格不入,主动罢官退隐,躬耕劳作,寻求生命的意义。因此在陶诗中,田园生活中的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思想情趣融为一体,形成陶诗浑然天成,文气畅达,朴实明快的风格,看似平淡无奇的意象却形成一种天然意境。如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对“露疑无游氛,天高肃景澈”;“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田园风光的刻画。诗句中的田园景物已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也不是传达玄理的媒介,而是像朱光潜所说,“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些自然意象是作为“诗人的整个的人格”出现在作品中的。这种犹如“逸鹤任风,闲鸥忘海”的意境,这种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的创造,是源于他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源于他“任真”的人生态度。

一百一十、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腐败彻底窒灭了陶潜的政治希望,愤然辞职的诗人便在宁静的田园找到了思想情感的慰藉。并由此而导致田园诗的欣然问世!还有谢灵运――若不是刘宋王朝将他降公为侯地“削断”其政治希望的“主干正枝”,他怎肯徜徉山水、遁迹人世,从而以佳山秀水的清词丽句,而促成山水诗的异军突起?

一百一十一、谢灵运是一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士族子弟,其祖父谢玄是东晋名将,家族位高势大,生活优裕,袭封康乐公,人称谢康乐。他本想凭借自己的卓越才华以及家族的光环,在政治舞台上有一番建树,却没有想到自己生不逢时。东晋末年,以谢琨、刘毅为首的拥晋派和以刘裕为领导者的篡逆派,谢氏家族是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之一,谢灵运当然就是拥晋派一员了。当时两派矛盾重重,斗争异常激烈。晋安帝义熙八年,刘裕把持了朝政,拥晋派失败。而宋君刘裕的出身并不是士族子弟,因此采取了一些打压士族的政策,如把谢灵运由康乐公降为康乐侯,不久又将他挤出京都,贬到荒远的海边,担任永嘉太守,他的仕途生活远不如自己所愿。谢灵运同陶渊明一样,为官期间没有担任过显赫的官职,始终得不到器重。但他不甘心蛰居远离政治中心的海边,却又无力回天,无可奈何。作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他退隐山水,寄情于自然风景,借此来排遣心中的失意情怀。谢灵运一生主要受到玄学和佛学思想的影响,然而在他仕途失意时,他也无法用此摆脱世俗名利的苦恼。

一百一十二、因此,我们说:古代作家成才的要素,首先在于刻苦读书,其次则是专注的写作意识。

一百一十三、陶渊明(365-427)和谢灵运(385-433)都生活在晋宋之交,两人都经历了武帝、少帝、文帝三个朝代,并卒于永嘉年间,两人各自的生活经历又有着差异。

一百一十四、由于出色的教学成就,叶嘉莹的名声散播开来,她获得了台湾大学的教授职位。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一百一十五、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地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一百一十六、推 / 荐 / 者 / 说

一百一十七、古典俳句禅意如此,其丰富的情感内涵更令人赞叹。

一百一十八、“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

一百一十九、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教书,叶嘉莹的好多学生现在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今年她90岁生日时,有学生打电话给她,说很抱歉,老师的寿辰来不了了,因为已经不能走路了。叶嘉莹用自己澎湃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台湾作家陈映真曾经回忆:“叶教授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她在中国古典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惊叹艺术和文学之美。”

一百二十、正直坚忍的品性

一百二十一、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古代诗坛上两颗耀眼的启明星,分别开启了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创作。但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的不同,所接受的哲学思想的偏差,导致他们在诗歌创作时的艺术风格、语言特点等方面出现各种差异,同时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一百二十二、只有囊贮无尽的营养,骆驼才能横穿浩瀚的沙漠;只有胸藏万卷的诗书,学子方能写出惊人的诗句。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说:要想赢得写作上的辉煌业绩,就必先刻苦读书――将万卷的“精神食粮”消化吸收,并渐渐转化为“笔参造化”的创作能力!

一百二十三、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范文5

一百二十四、就是说,这些人可以凭其才学而走上官场,在当时造成一定影响,最后却时过境迁,追随时代的消亡而遁迹。其历史影响也只能如此。

一百二十五、最后,还须强调一个问题:假若只知苦读而不重写作,仅有超强的精神能量,而没有超强的写作意识,最终将是怎样的结局?

一百二十六、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又干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一百二十七、抒写了对中国农民、农村的特殊感情。臧克家从小喜欢乡村,喜欢农民。在《迷失》中说:“我在都会里作客,/乡村是我的老家。”愿乡下人“不要撇下我/一个迷失老家的孩子。”这是他对农民的热情礼赞,正是他保存了我们民族最纯朴善良的品性。《金钱和良心》说:“富贵人把良心扔在一旁,/商人把手一伸,/国难财像水淌;/庄稼人:/用良心,/用汗水,/换来一张法币,/同样的一张法币,/多么不同的生活意义!”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农民的爱之深切。就如他所说:“像一个人只有一颗心,一次爱一样,我把那颗心,全个爱,交给乡村,交给农民。”

一百二十八、童庆炳说:“意境是在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回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式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陶谢的田园山水诗中的一系列意象构成了诗歌中独特的意境,而意境更是与山水田园诗的审美异趣相吻合的。

一百二十九、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今后将定居南开,决定捐资,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一百三十、的确,古代作家“寻找光明”的探索过程,依靠的正是“黑夜”赏赐的“黑色眼睛”。恰似划破重重黑幕的“手电筒”和“探照灯”,在昏暗现实里时而闪耀出一道光明。

一百三十一、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一百三十二、两人不仅在选取景物上存在不同,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上面也存在着差异。陶诗习惯站在一个角度,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周围的景物,尽显景物的自然本真面貌,使之现出深远恬淡的情趣,构建出悠远宁静之美,展现出诗人的浓厚感情。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等。而谢诗中描写的视角经常变换,从各个角度描写所见到的景物,仔细观察,充分玩赏。如《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回,寻异迥不延。乱驱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从江南写到江北,视角的转换再从近景写到远景。

一百三十三、诗歌使人心不死

一百三十四、年后丈夫出狱,性情却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在绝望中,她只有“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

一百三十五、与陶渊明不同的是,谢灵运的归隐是为了规避政治的迫害,为了平衡内心对名利的欲求。因此在谢诗中,我们无法找到陶诗的隐逸潇洒之情,而是充满着“难并欢”的情绪。如《斋中读书》:“虚馆绝净讼,空庭来鸟雀,卧疾丰暇豫,韩墨时间作,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由此可见,谢灵运并未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如《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及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操持岂儿古,无闷徵在今。”诗歌的前几句就是发泄仕途不顺的牢骚,中间几句描写阳春景色,紧接着诗人触景伤情,抒发“归欤”之叹。其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把冬春季节的更替变化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春光无限好,但自己已不能再享的感慨之情。此首诗意境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谢诗中,大都是先描写自然景物,最后以玄理结尾,使得情和景的融合给人以雕琢斧凿之感,其意境远没有陶诗深远。

一百三十六、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一百三十七、文化的力量,仿若江流之水,在灵魂的制高点腾起一个足以万物的巨浪,将深含功与名的浅薄人心一并吞没。

一百三十八、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范文6

一百三十九、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范文4

一百四十、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而被抓。不久后,叶嘉莹任教的中学,从校长到老师都被认为有思想问题,全部被审查。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夜里,在主人家的走廊上铺个地铺;中午,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叶嘉莹不得不出门,在烈日之下抱着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

文章地址:htTp://WwW.MC26.COm/shuoshuo/148249.html

    标签:

    本站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整理而来,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观点等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