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

描写山水的诗十篇,描写山水的诗句

作者:美说网 2024年03月05日

描写山水的诗十篇

一、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渲染、白描等。其中从听觉角度来说,有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两种手法,其区别在于表达的重点不同,前者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后者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显现出了月夜之下山中的静谧之感。从视觉角度分析,有不同色彩组合映衬给人以“如在眼前”之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会运用一些描写技巧:渲染,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白描,例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极凝练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此外,还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三、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登鹳雀楼

五、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古人认为,有了情与景的交融,读者才可能在实境(景)的诱导下开拓出一个更为丰富、广泛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个空间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与扩大;另一方面,是读者伴随着对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读者由此获得一种“不尽之意” 和“味外之旨趣”。而抒情艺术作品的理想状态正是要创造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意境。受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作,不仅仅善于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状貌做细致描摹、刻画,使自然之景显得生动具体,实现其“如画”的可感境界;他还更擅长在这些“如画”的山水自然形象上承赋一种别样的意蕴,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哲理——即禅宗的色空观念。

六、《竹里馆》

七、刘勰著,孔祥丽,李金秋译注。文心雕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5。

八、谢灵运山水诗的价值

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十、在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中,苏轼很少出现,他似乎与山水田园关系不大。但诗下的注释为我们解题提供了方便,它表明了当时作者的境遇,而苏轼此人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他的性格和诗歌风格都很明朗,这一切都便于我们“知人论世”。东坡对当时的作者来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苏轼躬耕其中之后还自称“东坡居士”,可见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一十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首诗写春山之静。读此诗,能处处感受到其中渗透的“静”。因为“山静”,所以人静,人静又缘于心静,所以桂花坠落这种细微的状态也能觉察得到。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反衬出春山的幽静。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情致幽雅。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除此《山居秋暝》,《鹿柴》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都体现着“空”字,追求着寂静清幽的境界。尽管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作中也出现“空”字,比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但是“空”的含义都比较实。其次,陶之“空”更多的是把其与道教的“幻化”联系在一起,拥有空幻之意。而王维的“空山”却显得多义,有大、深、静、净、虚诸义。显然,此“空”字与般若空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细细地品味他的这几首诗,都与人有关。《山居秋暝》中有生动活泼的浣女和渔舟。《鹿柴》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人语反衬山的寂静和空灵。《鸟鸣涧》则以人之闲、夜之静来托出山之空。可以肯定地说,山之所以空,正是因为它闲和静。因此,山之空是人对它静观的结果,而不止是视觉上的大或深。[4]所以,佛教思想的浸润,一方面使诗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可以“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同时,另一方面,也使他的诗作掺入禅意,读之身世两忘,万年俱寂。

一十二、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一十三、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十四、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十五、自爱铿然曳杖声。

一十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十七、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好像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一十八、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一十九、赏析:起句写诗人所处环境非常幽静,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三、 ○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末句写到明月来照,与上句的“人不知”相对照。

二十、望庐山瀑布

二十一、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二十二、综上,大致可以看出先唐时期公宴诗的发展轨迹。《诗经》作为“公宴诗”的滥觞,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时期的“公宴诗”对《诗经》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宴饮活动多是曹丕和曹植主持的带有组织的文学创作活动,这些活动通常不带政治目的而多为娱乐性活动,因此宴饮场面和园林景物的描写为主要内容;西晋时期宴饮活动多为最高统治者所召集,带有浓厚的政治目的,因此诗作以歌功颂德和美化统治者为主要内容;南朝时期的宴饮诗则一反常态把目光转向大自然,开始吟咏他事,各个阶段的宴饮诗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各具特色,对唐以后的公宴诗产生重要影响。

二十三、谢灵运对于节令时序的演变,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敏感,他善于捕捉那些特征性鲜明的物象,准确地再现这种演变推移,他诗中的山水草木鱼虫,无不处在节令时序的演变推移之中,处在时间的流转之中。谢灵运的诗基本上每首都有山水,但是都不相同,不只是时空各异,视角也在不断变换,总是让读者耳目一新。

二十四、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描写山水的诗十篇※描写山水的诗句

二十五、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抒情写意为主,描摹景物只是一种陪衬,自谢灵运别开生面,有意在诗中模山范水。[9]而王维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不断发展,其诗已然完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王维,将情与景巧妙地融合,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常造就了一派空灵,静谧的意境。王维是以擅长描写自然风景著称的。他诗中情景交融意境的形成,多数采用“写境”的方式,“如所存而显之” [10]谢灵运的山水诗也有关注到了情和景,但是其大部分的诗作,景和情是相互分开的。同时谢灵运的山水诗还没有摆脱玄言诗的影响,他的诗作往往先叙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是枯燥的玄理或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前面生动描写云日辉映下,一派水空清澈优美的景色,烘托出江中孤屿媚人的优姿,但是篇末却硬是挂上了玄言的尾巴“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破坏了诗歌统一的意境[11]谢灵运大多表现自然风景的外在美,他以客观写实的白描手法,精细地摹写对象。然而,王维的诗作中却自然而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描绘得景物之中,物我两相融。比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寂静无人的山林,自然万物生息更替。诗人以淡泊心境体验自然之道的精髓。有心神之静,才有体道之深。这里只有一片自然而然的静寂,辛夷花默默开放,又默默凋零,平淡自然,对于这花开花落,诗人看似无动于衷,不为所动,但是细细品来,已然发现诗人的身心与辛夷花融合为一了。这种静谧的自然的意境正是诗人自身心灵的写照。读其景,便能感其情。

二十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十七、正如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春、夏、秋、冬都表现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诗中尽管也有荒林、哀禽、霜露、落花等,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并不显示出哀戚伤感,其中的气氛仍是活跃的。在如此景物的描摹后,谢灵运往往抒发的却是愤懑忧郁之后的淡泊心情。

二十八、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王维的山水诗长于刻画自然物在一刹那之间的分藉现象。借助于那细致入微的笔触,他常去描绘涧溪中的落花,幽谷中的鸟啼,山岚霭烟的霎时变幻,寒灯下的虫鸣和微风中的细叶,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表现一点声息和些微动态,使作品包孕者一种别样的情味。王维山水诗总是以极大的兴致描写和表现自然界空灵的意境,以此传达他山水诗歌的旨趣,主要根源于禅宗教义上对世界空虚理论的论证。王维既是一个禅宗信徒,又是一个山水诗人,以佛学禅宗的世界观观察自然、表现自然,以山水诗表现禅理,是顺理成章的。尤其到了晚年时期,王维越发将禅宗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所写的那些写景诗,确是处心积虑,处处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禅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丰富的禅理意蕴,以表现自然虚空不实与变化无常。诸如:

二十九、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319。

三十、这类诗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但诗中绝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描绘,更多的是诗人灵性的抒写。因此,在鉴赏此类诗歌时定要谨记“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结合作者生平、性格以及此时境遇来具体体悟解析。一般来说,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是诗人主观情愫的审美所在,或者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景,我们在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三十一、“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鹭作为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在《积雨辋川庄作》诗中展现出的是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用“细雨”这一意象来营造宁静、恬淡环境气氛。“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约客》用“蛙声”来表现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诗人悠闲的心情。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三十二、王维山水诗歌的无限魅力主要来自于其深邃的意境。在选景方面,他似乎刻意又随意,能朴素而自然地为情造景。自然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他惯于捕捉与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自然之景,并巧妙而自然地把自身进行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与眼前之景结合在一起,借助自然美之形象来寄托其为之执着的禅学思辨,从而把佛学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通读王维的山水诗歌,我们会发现诗人特别喜欢描写和刻画那些清寂空灵的山林、光影明灭的薄暮、似有非有的雾蔼和扑朔迷离的光与影,并以此来表现他对自然万物空寂状态的感悟与体验,这些自然景物在他的笔下自然、随意、可触、可感,似乎是俯仰既得、随意拈来,却又古灵精怪、瞬息万变。王维所极力追求的这种空寂的诗歌意境,正是他的佛禅色空思想意识的体现。如《鹿柴》:

三十三、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诗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它虽然只是个体诗人的偶然即兴之作,而且由于曹操将豪放之情融入沧海惊涛骇浪之中,其旨趣韵味与晋南朝的山水诗清空灵秀的发展方向格格不入。但它终究提示给了诗人山水可以完整的构成诗歌的信息。曹植、曹丕各有一首山水诗,可以说是对这种信息的回应。

三十四、谢灵运诗歌对山林物色的描写,也十分有特色。他笔下的山,是险峻的。如《泰山吟》:“??????d,触石辄千眠”。在云气笼罩下的山,恍若仙境。如《泰山吟》:“石闾何??蔼,明堂秘灵篇” 。他笔下的竹林,是幽深茂盛的,称之为“幽篁”。还有对傍晚太阳的描写,如《善哉行》:“景跃东隅,??晚西薄。”描写太阳下山的样子。“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傍晚时清淡柔和的阳光,使作者忘记归去。

三十五、《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十六、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时的山水景物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西晋的左思《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三十七、王维关注农民生活,其实也是为了寻求精神的解脱,在他看来,农民是有别于官场的,住在更人性化的世界里的人,生产劳动是能证明其作为人的价值的高尚行为,在险恶官场里受到的心灵创伤在他们这里可以得到痊愈。[8]

三十八、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三十九、领会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

四十、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四十一、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四十二、谢灵运山水诗有一个大体相近的结构模式:先叙事,再写景物,最后抒情,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开头两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山南称为阳,“阳崖”指指南山;山北称为阴,“阴峰”指北山,这是点出题目中的“于南山往北山”的地点,朝旦,是清晨;景落,是日暮,表明游览的时间,从南山出发是在清晨,抵达北山已是日暮了。接着,“舍舟”二句说出“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过的具体情形,而且又照应“经湖中瞻眺”的题目中所交代的游览方式。这几句诗把时间、地点、游览方式都交待得很明确,显然在叙事。

四十三、雨洗东坡月色清,

四十四、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四十五、拜读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与其说是阅读,还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抛出生活杂念,真正放松地旅行,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相信每一位认真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山水的读者都是谢灵运跨越时空的共游人,因为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妙是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的,享受其中就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四十六、[1]张国风。传统的困窘——中国古典诗歌的本体论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四十七、建安时期的“公宴诗”――由表达祝福走向华丽的场面描摹

四十八、描写山水的诗篇10

四十九、关键词: 《文选》 公宴诗 演变

五十、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五十一、深谙佛理,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五十二、尽管陶渊明注意到了生产的现场,但是他的课题始终是以个人为中心进行的,他在田园中发现诗的世界,但没能充分的把他们作为客体来对待,他只是用点缀的形式将这些农民写进自己的生活范围,比如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5]

五十三、直接表达和间接描述。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直接描写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并不多见,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季秋边朔苦”“季秋”指农历九月,这里直接表述的是季节。又如《富春渚》:“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中的“宵”和“旦”分别指晚上和早上,这里是对时间的直接描写。又如《七里濑》:“羁心积秋晨”中的“秋晨”直接交代了时间和季节。再如:《游岭门山》的这两句“写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中的“上冬”指的是孟冬,也就是冬季的第一个月,而“晨”则直接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关于直接描写的表达还有《东山望海》中的“开春”、“初岁”,《登上戍石鼓山》中的“发春”,《石室山》中的“清旦”,《游赤石进帆海》中的“首夏”、“晨暮”,《南楼中望所迟客》中的“孟夏”,《与南山望北山进湖中瞻眺》中的“朝旦”,《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中的“杪秋”、“旦”,《酬从弟惠连》中的“暮春”、“仲春”,《道路忆山中》的“秋夕”、“夏日”、“春暖”,《日出东南隅行》中的“晨风”和“朝日”。

五十四、在题目上标明游览的地点和游览方式的写作方法是谢灵运诗的一大特点,他的诗歌题目往往概括他登山临水的路线和行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这样能使读者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情况,使读者能跟随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中的山水。

五十五、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五十六、这一时期的公宴诗偏重写山川自然景物究其原因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六朝时期儒学衰落,道家思想兴盛,谈《易》、谈《老》、谈《庄》的魏晋玄学成为时尚,文人们热衷追求精神上的洒脱和自由,他们往往寄情山水,想要过逍遥自在的生活,这样就促使人们的活动走出院落走向自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贵族文人集团,他们经常在一起宴饮畅谈,游山玩水,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成了他们聚会的固定节日,这期间产生了大量描摹自然山水的诗文作品。东晋时,由谢安、王羲之等人发起的“兰亭禊会”就是一次大规模的以上巳节为契机的文人集会活动。上巳节是我国古代的民俗,《晋书・礼志》云:“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禊东流水上,洗灌拔除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三月三日修禊事,只要条件许可,均设‘流杯池’,引水分流,因流设度,激流推杯,至席前取而饮之。禊饮之际,伴以乐舞,酒阑赋诗,所咏之诗故称‘曲水诗’。由此,三月三日又变成了文人曲水流杯,以诗会友的固定节日。”[9]如谢灵运有《三月三日侍宴西池》的诗作。文人们的宴会由园林走向山林,其诗文描写的对象自然由园林景物的描写转向突出山川自然景物的描写,这对魏晋山水诗的繁荣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十七、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五十八、关于用典

五十九、谢灵运山水诗题目的特点

六十、思想情感的抒发

六十一、赏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第一、 ○三、 ○四句写出了第二句的“夜静”,“空”还表现了诗人作为禅者的洒脱心境。

六十二、对谢灵运的评价历朝历代以来都有褒有贬,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褒多于贬。毕竟谢灵运所开启的新诗风和他对山水诗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我国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人,在他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中的一种点缀,山水之作为背景出现。从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笔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六十三、“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六十四、陈铁民。王维论稿[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03,329,333。

六十五、莫嫌荦确②坡头路,

六十六、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六十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六十八、笔者所找到的五十五首谢灵运的诗中只有九首不是以游览方式和游览之地命名的,如《昭明文选》中收录的《游赤石进帆海》,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放舟于赤石的帆海中游览时所作。又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于”、“往”、“经”将游览过程叙说得十分具体。谢灵运《山居赋》注曰:“大小巫湖,中隔一山。然往北山,经巫湖中过。”明乎此,就可以说:“康乐题便佳,有一种纪游笔致。”

六十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七十、赏析:“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人语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这首诗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七十一、文学与山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灵,行诸舞咏”,又云“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四时之感诸诗者也”。诗歌及其他文学样式与山水有着不结的缘分,这种缘分使山水诗之前的山水描写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未停歇过,这无疑不断地推进了有关山水描写的语言的诗化进程。

七十二、汉代散体大赋也引入了山水,罗列了大量的山水自然景物,对于外物的把握,张扬而铺陈,追求的是一种博大繁富的文风,其中不乏追求形似的描绘。正如张衡《西京赋》所云,“植物斯生,动物斯止……伯益不能名,隶首不能记,林麓之饶,于何不有”。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子虚对云梦的夸饰,就很具体,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峍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罷池陂陀,下属江河”,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巨石白沙。”枚乘《七发》中对龙门之桐的形容,使用了大量的修饰语,“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张国风将为描写而描写,以摹仿为美的汉大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次描写高潮[1]125。汉大赋描写的对象包罗万象,既有现实中的实际名物,又有神话传说中的据说名物,更有赋家荒诞的虚拟、幻想名物和场景。从再现的要求出发,汉赋大力的发展了状物的技巧,伴随着这种技巧的进步,是一系列的偏于形式美的产品:丰瞻华美的词藻,词句的对偶,音节的和谐。

七十三、谈及王维,他的思想中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精神,而其中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尤其对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中体现了对禅意的独特体认,异于他人,故人将其称为“诗佛”。

七十四、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七十五、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十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十七、最后四句是作者抒情,看到眼前的自然美景,即使自己孤生一人离开人群隐居也不会觉得可惜,只是没有人与他有共同的情趣同心游览,虽有随从在旁却感觉是独自游览,面对这美丽的自然山水,要用心去读懂山水中的真善美,诗人要寻找的是这样的共鸣者,但留在山水间的只有诗人的感叹内心的孤独。

七十八、《文选》诗公宴类中以范晔的《乐游应诏诗》最为典型。范晔的《乐游应诏诗》诗云:“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山梁协孔性,黄屋非尧心。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流云起行盖,晨风引銮音。原薄信平蔚,台涧备曾深。兰池清夏气,修帐含秋阴。遵渚攀蒙密,随山上岖隆m目有极览,游情无近寻。闻道虽已积,年力互颓侵。探己谢丹黻,感事怀长林。”[8]如果说诗中的“台涧”、“兰池”等字眼表明的还是园林景物的描写,那么“遵渚”二句就纯粹是在描写乐游苑之外的山林景物了。在这里,公宴诗已不似曹魏时期只注重园林景物和宴饮场面的描写,也不像西晋的公宴诗一味的歌功颂德,而把目光转向更远的自然山水。诗中山川景物的描摹成为最出色的部分,情感抒发也围绕着“公宴”的目的即游山玩水来展开的,此类诗作更多的偏向游览。

七十九、山水诗和谢灵运

八十、陈宏天。昭明文选译注(第二版)[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八十一、但是,到王维,田园和农民第一次作为诗歌的重要意象,获得了应有的位置。它们在王维诗里,已经不是像陶渊明那样作为诗人内心独白的舞台背景和配角出现,而是占据了全部位置,而作者这个主体却甘愿成为躲在角落里的审慎倾心的观察者。[6]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这是王维《渭川田家》中的诗句,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八十二、又如《临终》一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凄凄凌松柏,纳纳冲风菌”,其中的“凌松柏”有两重涵义:其一是指冬季经霜侵袭的柏树;其二是指诗人自己在临川被控叛逆,从死罪降为流徙广州的不幸经历。其中“风菌”也有两重含义:其一指迎风即死的松菌;其二指使人感叹生命的短促。

八十三、这些间接描写,无论是词语还是诗句都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所处的季节和时间,几乎每首山水诗都会用不同的描述和不同的词语来表现同样的季节和时间。正如上文中所举的例子:“积雪”和“霜雪”同样都写冬天,但是带给人的感受上是不相同的,“霜雪”使人感觉是初冬的薄薄的一层似霜一样景象,给人感觉似乎冬天刚至,久违的雪花淡淡的飘落。而“积雪”给人带来深冬的感觉,有一种厚重感。而同样的秋景,在谢灵运的笔下是不同的,一边是“析析就衰林”,在黄叶飘零的时节走向了新的旅程,而另一边则是“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西曛岚气阴”,同样的秋季,不同的描写,展现给读者一个个不一样的秋景。

八十四、历史上以佛禅为内容的诗歌并不少,唐代佛风炽盛,此类诗作更多。与唐代其它谈禅说教诗作有所不同的是,王维那些表现禅宗哲理的山水诗作,总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艺术创造来描绘自然的独特形象这一特殊手段,把佛教禅宗的那些抽象理念寓托在自然美景的感性形式之中,他总是能巧妙地借助山水自然之物的外在形象和生动具体的灵动画面,表露诗人自己独到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王维生活在佛风炙热的盛唐时期,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他对佛禅是越老越执着。佛教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王维的生活情趣和政治态度,使他与社会似远非远,与政治若即若离;而且也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强化了他的人格自塑方向,在诗歌创作的意趣上,他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佛禅义理融入作品中,以佛禅视角审视自然。因此,王维的山水诗歌总是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佛禅色彩,在散发着浓郁自然空寂意识的同时,又洋溢着物我相容、物我两忘的无言大美境界。

八十五、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在月亮清辉的照映之下,东坡之景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能够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而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视险如夷、以险为乐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八十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八十七、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 ○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 ○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八十八、“侧径”以下十二句,都是在写自然景物。在倚松远眺中,傍山伸展的小路狭窄深长,巫湖碧波环绕陆洲,水天一色,空明莹澈。俯身下视,是枝叶纷披的高大乔木;仰首聆听,是从远处传来的大壑水声。“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仍然是视力所及的景物。“解作”二句,试图探求万物滋生的奥秘。“解作”即“雨后”之意,语出《周易》解卦,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其大意是:天地解缓,雷雨乃作。雷雨既作,百果草木皆孚甲开坼,莫不复苏。“竟何感”,是诗人的自问,也是诗人的思索。“升长”句,写草木的欣欣向荣,也是诗人的领悟所得。“升长”,代指草木。“丰容”,茂盛之状。这里“解作”句,将易经嵌入景物描写之中,是谢灵运的一大创造。竹子开始换上了绿装,春初的水中嫩蒲绽出了毛茸茸的紫花。这是写草木的蓬勃生机。海鸥在春天的湖岸边嬉戏,“海鸥戏春岸”的海鸥是灵动的,是带走了冬的寒冷,带来了春的生机与温暖的。天鸡在和风中轻舞。这是写禽鸟的自在逍遥。这四句读之但觉春色融和。

八十九、鉴赏山水田园诗,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九十、Key words: landscape poetry;language; poeticize

九十一、唐代:王之涣

九十二、描写山水的诗篇6

九十三、由以上的论述来看,山水描写经过反复的实践和锤炼,到东晋时,人们已具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而其时包括其他题材的诗歌、山水赋、山水散文等各种文体对山水风光的偏好,无疑又大大地增强了有关山水的语言的表现力,它们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极大地促进了山水语言的诗化进程。诗歌语言要求高度浓缩、洗练,而语言的诗化进程使只言片语积淀了丰富的审美信息,正好符合诗歌语言的这一要求。综上所述,可以断定,东晋时山水诗得以产生的语言条件已经具备了。

九十四、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意境美

九十五、描写山水的诗篇2

九十六、沈约。宋书[M]。中华书局,2008。

九十七、细读诗歌标题,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九十八、《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九十九、词语的现实意义和引申意义。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经常用一个词表达两个涵义,如《白石岩下径行田》中“芜秽积颓龄”这里的“颓龄”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衰老之年;其二是指但是已经到了秋季。这样的写法使深秋的衰景和年老的悲哀融合在一起,再加上诗人描写的“灾情”,使诗作更显悲凉与无奈。

一百、苏轼曾慨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善于捕捉能体现景物之“神”的“形”,加以突出的描写,使景物活起来,激发读者的想象,而非像谢灵运那样写景极尽繁复。抓住景物最动人之处,简单勾勒,动人遐思。《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作者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以及山林的特征的加以刻画描摹,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而山林之中的树,苍翠逼人。

一百零一、这是一首很有名的田园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做客后所写。本诗描写山村风光、田园生活情趣以及友情的深厚都很真切生动。一、 ○二句从自己应邀写起,以“鸡黍”“田家”点明地点。三、 ○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合”“斜”等词都极传神生动。五、 ○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彼此的眷恋,情意之厚溢于言表。全诗语言朴实清新,层次分明,结构谨严,意境鲜明。

一百零二、望天门山

一百零三、建安诗人大都身逢乱世,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瘟疫肆虐。世事无常和生命短暂迫使他们思考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想要建功立业,活出生命的精彩;一方面又觉得人生短促,应及时行乐。这种既慷慨又悲凉的情绪成为整个时代的基调,他们经常于觥筹交错、轻歌曼舞的宴会中作诗以寄托自己的时代忧思。

一百零四、王维融合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及谢灵运的山水诗,并且基于自身的观念和特点,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推向了崭新的高度。

一百零五、《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描绘初夏时节,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能让人联想到初夏时节农忙的情状。在这首诗里,连作为旁观者的诗人也不见了。

一百零六、关于东晋山水诗的起源,历来是山水诗研究的一个热点,探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各位先贤和学者对此也论述颇多,从相当多的角度解析了它,如有人从诗歌自身内部探究山水诗的成因,有人从影响诗歌创作的外部环境角度切入等。事实上,一种新式题材诗歌的出现,它决非凭空而来或短时间内酝酿而成,它必然有与其相适应并互为依托的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同时又是诗歌自身衍生和发展的内变的必然结果。所以,对山水诗起源的探讨,必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研究格局。关于山水诗的起源,本文拟从语言的诗化作一番探讨。

一百零七、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287。

一百零八、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286。

一百零九、公宴诗可以追溯至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描写宴饮场面的诗有很多,主要见于《小雅》。何红艳在其《论建安公宴诗的价值选择》一文中将《诗经》中的宴饮诗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在会朝或祭祀时宴饮的政治性较强的公宴诗;而另一类反映其他比较随便一些的宴饮场合的诗,可叫作私宴诗。前者反复吟咏宴会供肴的丰富,或媚神或敬客,歌功颂德是其主要内容;后者则多突出宴会的欢欣和悦,这类宴饮诗用语较活泼,音节轻快流畅。”[2]不论是公宴诗还是私宴诗大多都处在自然状态,都是为了配合祭祀活动的仪式环节,或者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欢乐和祝福而产生,如《小雅・楚茨》有“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神嗜饮食,使君寿考。”[3]《小雅・南有嘉鱼》中“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豳风・七月》称“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些宴饮诗多是感谢神灵的祝福之语,不曾有宴饮场面的描摹和景物的刻画。

一百一十、建安时期是文学意识和美学意识觉醒的时代,文学内容更多地趋向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文学语言也从质朴走向华丽,这在公宴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百一十一、魏宏灿。魏晋南北朝文人的游赏活动与山水诗之发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

一百一十二、建安时期的“公宴诗”与《诗经》中的宴饮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从《诗经》中的表达欢乐和祝福走向了宏大的场面描写;从《诗经》中集体创作的无意识走向了个人创作的自觉;从《诗经》中随兴而作走向有组织的创作;从《诗经》的平淡书写走向华丽的描摹。同时建安时期的公宴诗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诗经》的影响,从它喜欢化用《诗经》中的句子可以看出,如王粲《公宴诗》中的“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化用了《诗经・小雅・湛露》中“厌厌夜饮,不醉无归”的诗句;应`《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诗》中“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则化用了《诗经・小雅・鸿雁》中“鸿雁,哀鸣嗷嗷”的诗句。可以说,建安时期的“公宴诗”对先秦宴饮诗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在公宴诗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百一十三、关键词:谢灵运;楚辞;用典

一百一十四、唐代:柳宗元

一百一十五、[参考文献]

一百一十六、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一百一十七、描写山水的诗篇5

一百一十八、诗中“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径”和“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

一百一十九、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一百二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2009。

一百二十一、谢灵运山水诗中对于时间更替、季节变化的独特表达

一百二十二、谢灵运初夏的诗作如《游南亭》:

一百二十三、由西晋到东晋,出现了大量的宴游诗、春禊诗、招隐诗、游仙诗、玄言诗。它们之中很多都写到了山水的清音和美貌,刻画山水景物的技巧也日臻成熟。其中的个别篇什还可以算是山水诗。西晋和东晋的宴游诗创作,大都与优游山水活动相关。其时,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两次盛大集会,那就是金谷宴集和兰亭集会。宴集的诗人在面对山水之美貌时,吟诗酬唱,后来将这些诗歌编为《金谷集》和《兰亭集》。在这些诗歌中,基本都对山川形胜有不同程度的描写,其中有相[LL]当一部分是比较成功的。如潘岳的《金谷集作》,“迴溪萦曲阻,峻阪路威夷。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滥泉龙鳞澜,激波连珠挥。前庭树沙棠,后院植乌椑;灵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梨”。这些罗列的描法,还明显的带有赋的一些特点,但用词已从夸张转向写实,为后来山水诗的出现准备了很好的基础。他这里写的是移动的景观,随行进所见视野转换而一一刻画呈现。谢灵运的山水诗就有这种移步换位的景观结构,可以说是对这种描法的借鉴。谈到玄言诗,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将玄言诗的衰退作为山水诗产生的原因,这种说法的不确已引起学者的共识。玄言诗中也有山水描写成分,其中极少数还比较精彩。如孙绰作为玄言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也并非全都“平典似道德论”。如《秋日诗》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写景篇什,“萧瑟仲秋月,飚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全篇写秋日之萧瑟,于自然景致描摹中,不着痕迹间透出悲凉凄怆情感。远自周代起,人们已有三月第一个巳日到水边以香草浸水洗涤污垢,除却病魔的习俗。魏以后,春禊的日子固定为三月初三。其日春禊乐游,酒阑赋诗成为文人普遍而重要的活动。春禊诗便是这种文人活动中以春禊为题材的诗歌创作。入晋后,春禊诗作骤然增多。由于是郊外河边修禊活动所引发,故其对山水的感受较为深切,描写也比较富有特点,笔法也比较细腻。如张华的《上巳篇》、潘尼的《三月三日洛水作》、庾阐的《三月三日临曲水》和《三月三日》等都有大量的山水景物描写,刻画也较为精工。试举庾阐《三月三日临曲水》来看,“暮春濯清汜,游鳞泳一壑。高泉吐东岑,洄澜自净泶。临川叠曲流,丰林映绿薄。轻舟沈飞觞,鼓枻观鱼跃”。全诗都是山水画面的组合,高泉飞溅、回澜清盈、曲流叠川、繁林迭翠,而诗人则徜徉其中,悠然自得。在巧构画面中,又动静结合,将季春的浓郁与生机毫发毕现地透露出来。其外,招隐诗对山林丘壑的美好的向往,游仙诗对以现实为影像的仙界的状绘,都极大地促进了山水描写的锤炼和经验的积累。

一百二十四、关于“叙事―写景―抒情”的结构模式,黄节首先论及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

一百二十五、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和诗句很多,如《岁暮》中的“明月”、“积雪”,《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旅雁”、“霜雪”,《彭城宫中直感岁暮》中的“徂物”,《邻里相送至方山》中的“衰林”,《七里濑》中的“荒林纷沃若”,《晚出西射堂》诗中的“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西曛岚气阴”,《登池上楼》中的“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东山望海》中“策马步兰皋,绁控息椒丘”,《登上戍石鼓山》中的“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游赤石进帆海》中的“芳草亦未歇”,《游南亭》中的“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一百二十六、谢灵运描写深秋的诗作如《晚出西射堂》中“连障叠,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等描写深秋景色的句子都是佳句,“晓霜”说明气温已经很低,严寒的冬季就快到来,“枫叶丹”把深秋的景色和美丽的颜色都描写得很漂亮,再加上夕阳的照耀和诗人幽居孤独的琴声,读者似乎都被融入这幅秋景图之中,听着略带孤闷的琴声,欣赏如此美妙的夕阳秋景,与其说是欣赏诗作,还不如说是和诗人一起穿越时空在山水中“旅行”。

一百二十七、游山西村

一百二十八、下面来看看当年对于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考察的,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解题思路从中也可见一斑了。

一百二十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百三十、○四季分明的山水诗作。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中四季分明的诗作也有如写春季的《登池上楼》,其中“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是写春景的名句,诗人侧耳细听水池荡起波澜的声音,抬眼眺望远山穿戴新绿,阳春的温煦送走了严冬的寒冷,田园中的柳树,池塘中的春草都吐露新芽,一片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色。但是这样的美景并没能驱除世人心中的苦闷。

一百三十一、谢灵运诗歌中多次使用了香草、美人等意象,如:杜若、兰、桂枝、薜萝、兰苕、芙蓉、白芷、绿?、山阿人、美人等等。在《楚辞》中香草、美人有特定的含义,谢灵运汲取《楚辞》香草美人的手法,在他的诗歌中香草、美人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先说香草意象,在谢诗中,香草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象,象征了谢灵运所向往的高尚的人格,“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东山望海》)。若,香草名。《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游南亭》:“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兰,芙蓉,皆为香草,象征着品行高洁。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谢灵运的恃才傲物。懂得他的苦乐。他诗中的“美人佳人”大多喻指朋友、知音,他的诗里处处透露对知音的渴慕。那在现实生活中谢灵运有没有遇到“赏心人”呢?从《从斤竹涧越岭西行》一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答案。诗这样写道:“想见山阿人,薛萝若在眼。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元刘履《选诗补注》曾对此诗作了详细解释,他说:“山阿人,《楚辞》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本指山鬼,是时庐陵王已死,故托言之……事昧,谓庐陵王为徐羡之僭废,寻复见杀。及己亦因此而出也。”看来谢灵运的美人、知音,应该是庐陵王刘义真。刘义真死后,谢灵运作诗表现了对义真的怀念,以及对徐羡之等的不满。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袅袅秋风过,萋萋春草繁。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石门岩上宿》:“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昧发”。这里的美人指的应该是刘义真,或者是谢灵运苦苦寻觅等待的知音,这一等待的形象来源于《九歌·山鬼》。

一百三十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歌的评价,这主要是缘于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在描写山水自然的形貌中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超凡脱俗境界。品读王维的山水诗歌,读者常常会被其笔下的那种清寂空灵的山林景象所吸引,但更会被其所创造的那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于明灭瞬间寄寓生命感悟的审美想象空间所感染所陶醉。王维的山水诗歌创造所达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妙境界,极易诱发和开拓出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体味诗中所包含的情、理、意、蕴、趣等无穷韵味。可以说,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将其生命感悟与眼前的自然景物相组合,将诗情转化为读者经联想就可把握的生动画意,又在灵动的画面里渗透其浓郁的诗意,通过“诗情画意”完美地体现其崇尚佛禅、感悟生命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百三十三、《鹿柴》

一百三十四、赏析: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一百三十五、以东晋山水赋为代表的状写山水景物的赋作,也对山水语言的诗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山水赋最早可追溯到曹魏时期,但那时数量还较少。东晋时,写山水赋已成为普遍的风气。现存东晋山水赋有15篇①,此外还有许多虽非山水赋,但与之有亲缘关系的题材,如田园赋、时序赋、纪游赋、关涉山水景物的咏物赋,它们都穷形尽相地刻画到了山水景物。一般而言,它们在写景方面总是精细工致,甚至常具灵动之笔。张国风认为,赋和骈文长期占有语言美的优势[1]86。这种优势,在此类赋作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可以说,此时期的赋弥补了汉赋粗硬横向扩张的缺憾,描摹景物细腻贴切,语言优美而丰瞻。如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对山水景物如林、岫、风、露等的描写,已显得非常细腻和精致。全篇以作者游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将寓目山川形胜一一呈现,状写奇峰险峻高耸之状,令人屏息敛气,叹为观止,绘述仙界瑰丽神奇风光,使人身临其境,目眩神离。又如庾阐的《海赋》极尽描摹刻画之能事,写到了苍穹、云色、巨浪、游鱼、飞鸟等,细致地将狂风中大海那种气势磅礴,吞日吐月的恢弘气势写得跌宕恣肆,惊心动魄。此外,如顾恺之、曹毗的《观涛赋》、郭璞的《江赋》、伏滔的《望涛赋》,支昙谛的《庐山赋》等,它们在模山范水,描摹景物方面都很有特点,充分展示了他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反过来说,他们的赋作也增强了语言在描写方面的表现力。

一百三十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一百三十七、王维山水诗中的景物描写,又像绘画一样注意光线的表现。他描写大自然中的景物时,十分注意光线的明与暗、柔与强的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比和变化,因而在他的笔下,山水景物往往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光感。[12] 《栏染》“秋山效余照,飞鸟逐前程。彩琴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秋山黄昏,夕阳西下,而飞鸟在山林之中穿梭,阳光洒在它们身上,光影斑驳。

一百三十八、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M]。中华书局,2005。

一百三十九、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一百四十、早在《诗经》、《楚辞》时代,诗中就出现了一些山水景物描写。《诗经》中关于山水景物片断较多。如“河水清且涟漪”(《伐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谷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等等。《楚辞》中山水景物出现更多,与《诗经》相比,描写较为细腻明晰,抒情色彩也更为浓郁。这一方面由于《楚辞》比《诗经》篇制更长容量更多,另一方面则与楚地山川秀美,气象万千,物产丰饶相关。如《远游》云,“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涉江》最为人称道的是其中的一段山水风光描写,“入溆浦余邅回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宋玉《九辩》起始两段写秋之景色更是精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在《诗经》和《楚辞》中,这些山水景物描写在诗歌整篇中的地位和作用很有限,它们只是片断式的零碎的描写,山水仅仅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但诗人们已注意到了山水景物与主体情感之间的联系,体验到了由物感人的情感脉络。

一百四十一、据黄卓亚《汉魏六朝公宴诗研究》一文统计,西晋公宴诗共有44首。而《文选》只选其三,说明这一时期的公宴诗在作者看来并不太符合他“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选文标准。此三首诗并不能代表西晋宴饮文学的全部面貌,只是作为西晋宴饮诗中的典型代表被选录,基本上都是应制诗,内容不可避免地走向颂美,本文姑且以此为例。

一百四十二、在写景上更为渺远、灵动和沉寂,在表现禅理方面也更为巧妙、独特。诗中那种空寂的意境,其韵味尤其幽远深邃。全诗仅用了寥寥二十字,择取空山密林的一隅,只描写了傍晚时分林中之景的瞬息变化,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帧深邃渺远的深山静景画面,引起了读者对当存在生命意义的幡然惊悟。诗的前两句以动衬静,勾画出山涧的空寂;后两句则明、暗对照,借冷暖色调的反差来表现林的幽深,语淡而意远,看起来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画面里寄托了诗人那特定的宗教哲学的色空理念,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却让人咀嚼不尽。

一百四十三、关注农民,医治心灵

一百四十四、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一百四十五、在王维的田园诗中,他给予了农民温和的关注,尽管他还尚未像杜甫,白居易那样同情农民,揭露带给人民的黑暗政治,但是,他却是把农民作为关注对象的第一位诗人。[7]

一百四十六、这首诗描写的是佛寺禅院的景色,表现了禅院特有的幽深境界,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希企隐逸的思想。本诗从诗人清晨游寺写起。他清晨登虞山,入兴福寺,当时正旭日升起,普照山上树林。从形式上看,首联即对偶,用所说的“十字对”,一韵到底,自然流畅,写出了诗人清晨入寺所见的最初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佛寺赞赏之情。接着,诗人写自己经过花丛小路,走到幽深后院,发现禅房在花丛树林深处。这些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禅寺的幽静和美好。接着作者写了禅房周围的景色。山林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在自由地飞翔欢唱;清清的潭水澄澈,使人顿感心地空明,杂念全消。结尾以万籁俱寂、只有钟磬声收束,进一步衬托了禅寺的幽深宁静。对禅房美好、幽静环境的欣赏,表现了诗人悠闲适意的隐逸情趣,而这种隐逸情趣又是诗人仕途失意、心情不佳的曲折反映。全诗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极有特色,意境幽深,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二句,词语平淡,却活画出后禅院的清幽静寂。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这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可见,诗歌的“炼意”比“炼词”更为重要。前人的叹服亦证明此诗确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一百四十七、诗中描写了春去夏来傍晚雨过初晴,水边的兰草覆盖曲折的小路,初初绽放的莲花开遍涨水的池塘,多雨的夏日悄然而至的美景,这更替的季节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一百四十八、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与宴饮有关,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指出建安诗歌“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4],描述了建安诗人聚宴赋诗的活动。

一百四十九、语言的诗化是诗歌发展的主题,语言的诗化通过语言的审美信息衍生和追加来实现。我们知道,一种新型题材诗歌流派的出现,它必然要求一套与之相应的独特构思、造语等话语方式,而这种话语方式的获得及熟练运用,则必然要经历一个经验的积累阶段。山水诗主要描摹刻画山水景观,而在这其中体现的高超描写技巧和巧思状物的语言能力,是以前各种文学体裁中山水成分描写技巧的积淀结果。先秦至东晋各种文体中的山水描写成分,为山水诗的出现作了量的积累和描写技巧的积淀。山水描写量的积累,不能简单地视为语言词汇横向的扩张,它集中体现在有关山水的语言内涵的日益丰富和表现力的日益提高上。说到底是一个有关山水的语言逐步诗化,并将其诗化成果沉淀下来的过程。描写技巧归根到底是为了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也是诗歌语言诗化进程中的催化剂。由此,我们可以说,有关山水景物的语言的诗化是山水诗得以产生的一大原因。

一百五十、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特点

一百五十一、《山居秋暝》

一百五十二、细究起来,这些酒酣耳热之后的诗歌描写衬托出的却是一股悲凉之情,所谓“以乐景写哀情”,场面描写的越宏大,语言越华丽,诗人心中的情感越激烈。事业的壮志未酬、人生的身不逢时和生命的短暂无常在诗人心中激荡,忧时伤逝的慨叹只能化作一首首华美的诗歌。

一百五十三、情景交融,诗中有画

一百五十四、佛教哲学思想中的“空”理对王维影响深远,在其诗歌创作中,常常会提及他,最为显著的就是在他诗篇中频繁出现的“空”字。“《王右丞集》收古近体诗441首,共出现“空”字84次,平均每五首有一个。” [2] 《与魏居士书》,王维劝诱魏居士出来做官,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只要能看“空”一切,那么无论是仕还是隐,“道”行与不行,都不会感到不适意。[3]所以即使在朝为官,置身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的官场,内心痛苦万分,但佛教的“空”理却让他大受启发,在幻想中找到一些安慰,摆脱苦闷,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探寻美。王维将佛教之禅意巧妙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使他的诗歌拥有别样的味道。

一百五十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东晋时地记、关涉山水的小品文、山水记等山水散文特别兴盛。虽然它们都有各自所属的功用价值,但它们直接面对山川形胜,在描山绘水时不遗余力,山水风光描写在整篇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而且大多都语言精妙,刻画入微。如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就是富有诗意、文采斐然的地记,状绘山水用语精当,如“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2]447,“对西陵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人自山南上至顶,俯临大江如萦带,视舟船如凫雁”[3]125。前者状水疾之峡,三言两语间勾勒出一幅云遮雾罩,奇峰萧然的优美景观,后者比喻切状,尤其为人称道。其他如纪游诗序、书札山水文等小品文和专记一山一水的山水记,其中的一些山水描写段落时见精彩之笔,在此就不一一详述。

一百五十六、纵观其诗歌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有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景物的描写。描写春景,充满了生机活力,如《东山望海》:“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描写在春天的某一天早晨,太阳冉冉升起,“我”出外散心,在山顶上看海,希望排解忧愁。描写夏天的景物,如《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阳乌尚倾翰,幽簧未为?”。描绘了一幅夏日图画:夕阳照耀着茂密的竹林,竹林长的很茂盛,显得十分幽深,竹林在夕阳下尚可以穿行。描写秋景,显得有些萧条,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袅袅秋风过”。描写冬天的景物,如《苦寒行二首其一》:“岁岁曾冰合,纷纷霰雪落”。天上下着雪,地上已经结冰了。冰天雪地的冬天,是那么的寒冷。

一百五十七、张节末。从陶潜的“化”到王维的“空”——晋至唐诗人自然观变迁的个案分析[J]。浙江学刊,1999(02)。

一百五十八、描写山水的诗篇3

一百五十九、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百六十、诗中描写了诗人长夜不眠,忧思难解,感叹岁月流逝,诗中“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齐名,“明月”的孤独加上“积雪”的寒冷,北风苍劲的怒号着,这样的冬夜,这样的凄凉只会让孤独者更觉孤独,这也许算人生的一种“凄凉美”。

一百六十一、诗中的现实季节和想象季节。谢灵运山水诗中经常会出现对于两个季节,甚至三个季节的描写,但是真实诗人所处的只有一个季节,正如著名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诗作中出现想象中的季节应该有它独特的意义。

一百六十二、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一百六十三、与汉大赋的总体特点一致,其中的山水景物描写也有这样的特点,取得了一些突破。首先是描写技巧的提高,其中主要的突出的表现是形容词以及名词性修饰语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如以上举例所提及的“盘纡岪郁”、“隆崇峍崒”、“岑崟参差”、“交错纠纷”等。用修饰语来状物,能较为细致地抓住景物的特征。其次,由于汉大赋鸿篇巨制的体制要求文章安排得有条不紊,这样,其中的山川景物描写也突出了方位感和层次感。另外,汉大赋搜罗钩稽了大量的山水景物名称,以及大量的丰腴华美的形容山水景物的词藻,以语言横向的硬性膨胀扩大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和张力。汉大赋相对于《诗经》、《楚辞》来说,其中的山水描写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应该看到,汉大赋铺张扬厉地极力状物存在不足之处。从总体上来说,汉赋对于自然物的表现还只是一种夸诞的、表面的、粗略的表现,而缺乏明晰的、深邃的、精致的刻画形容。可以这样说,汉赋繁富宏大的状物,还停留在对物的横向的张扬上,但对于正蹒跚学步的山水景物描写来说,它的启发和引导意义是巨大的。

一百六十四、冬天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笔下景观有点凄凉,有点无奈,但诗中景物一样的真实,只是不一样的凄凉美,如《岁暮》:

一百六十五、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283。

一百六十六、南朝时期的“公宴诗”秉承建安“公宴诗”继续发展,它不同于西晋公宴诗单纯乏味的歌功颂德而显现出了自己的特征,吟咏他事的成分逐渐增加。

一百六十七、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中华书局,2007。

一百六十八、南朝时期的“公宴诗”――由园林景物的描写走向山林景物的描摹

一百六十九、描写山水的诗篇4

一百七十、关于景物描写

一百七十一、萧统。文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351。

一百七十二、《文选》诗公宴类所录西晋诗作共三首,分别是陆机的《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陆云的《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和应贞的《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这三首诗都是应命而作,且都是四言,语言庄重典雅,内容多歌功颂德,没有建安诗歌中宏大场面的描写也不富有真情实感,如应贞的《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有云“悠悠太上,民之厥初。皇极肇建,彝伦攸敷。五德更运,膺受符。陶唐既谢,天历在虞。於时上帝,乃顾惟眷。光我晋祚,应期纳禅。位以龙飞,文以虎变。玄泽滂流,仁风潜扇。区内宅心,方隅回面。天垂其象,地曜其文。凤鸣朝阳,龙翔景云。……”[7]纯粹的颂扬功德,粉饰太平,内容比较平淡乏味,显得呆板僵滞。

一百七十三、描写山水的诗篇8

一百七十四、而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的是谢灵运,谢灵运的山水诗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诗大致分为四类:即感怀诗、山水诗、佛理玄理诗和应制应酬诗。《昭明文选》中共收录了谢灵运的三十一首诗,“游览”这一类诗歌中总共收录二十三首诗,其中有九首是谢灵运的山水诗,可见他山水诗的成就。

一百七十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百七十六、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2。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一百七十七、晋之陶渊明隐逸山林,不求闻达,而王维虽然也归隐,但是他的隐逸完全不同于陶渊明。历来,学者称王维都是“亦官亦隐”,一方面,王维归隐是为出仕而隐居,比如其嵩山隐居,是为了待机出仕。另一方面,其归隐也是由于仕宦不得意。如第一次归隐淇上。《送韦大夫东京留守》云:“人外遗世虑。空端结遐心。曾是巢许浅。始知尧舜深。”王维从根本上并不是为高蹈出世而隐居,但是现实却是他虽有出世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这种现实的矛盾让他倍感痛苦,而佛教的思想却恰恰如清冽的甘泉,浇灌了他的内心,让他在精神上找到解脱之道。

一百七十八、《文选》六臣注对“公宴”的定义有两处,一是吕延济注曹植《公宴》曰:“公宴者,臣下在公家侍宴也。”二是张铣注王粲《公宴》曰:“此侍曹操宴,时操未为天子,故云公宴。”[1]此处认为“公宴”是公卿所举办的宴会。然而,《文选》中还有参加最高统治者召集的宴会所作的诗,如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综合来看,《文选》诗中的公宴应指参加公卿或帝王召集的宴会。

一百七十九、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久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一百八十、市人行尽野人行。

一百八十一、王维的山水诗还独具色彩美。作为一名画家,它十分善于捕捉景物的色彩特点,注意色彩的相互映衬与对比。《山中》,作者要写的是冬日秦岭山中的苍翠,但开头两句,却是用“白石出”,“红叶稀”来作为映衬。在这满眼的绿色中,几颗白色的鹅卵石,几片如花似玉的红叶,不仅仅是增加了画面的生动,而且作为“补色”,更衬托和突出了那浓绿色的无所不在,苍翠欲滴和拥抱一切,为表现“空翠湿人衣”的感觉作了有力的铺垫,画面的整体和细节相互映衬,大大增强了此诗的艺术效果。[13]

一百八十二、○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这首诗歌所展示的画面是___________。

一百八十三、《文选》诗公宴类所录这类诗歌有谢瞻的《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谢灵运的《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丘迟的《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以及沈约的《应诏乐游饯吕僧珍》四首。从这四首诗的题目可以看出此时的公宴诗在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对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感情的抒发上,还突出了送别之情。谢瞻的《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以及谢灵运的同题之作都先述秋日的自然景物再叙写践行送别之情。李善注引萧子显《齐书》曰:“宋武帝为宋公。”引沈约《宋书》曰:“孔靖,字季恭,宋台初建,以为尚书令,让不受,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10]可见此两首诗歌颂的对象不再是统治者而转向有美德的人,诗的目的是送别。丘迟的《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乃送别张徐州时作,李善注引刘[《梁典》曰:“张谡,字公乔,齐明帝时为北徐州刺史。”诗人在诗末表达了自己难报皇恩的苦闷。沈约的《应诏乐游饯吕僧珍》同样是一首送别之作,李善注引《梁书》曰:“吕僧珍,字元瑜,为左卫将军,天监四年冬大举北伐。”[11]诗中表达了作者希望将军大破敌军凯旋而归的愿望,不再是泛泛的歌功颂德。

一百八十四、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百八十五、《文选》诗公宴类共收建安时期的诗作四首,分别是曹植的《公宴诗》、王粲《公宴诗》、刘桢《公宴诗》和应`《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诗》。这四首诗中均有宴饮场面的描写,并以园林的景致描摹最为出色,如曹植《公宴诗》的中间部分:“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飘接丹,轻辇随风移。”刘祯《公宴诗》中有“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5]这一时期的公宴诗中场面描述和园林景物的摹写大量出现。“建安公宴诗几乎每首都离不开对游宴场景的描绘”[6],这句话十分精确的揭示了此时公宴诗的特点。除此之外,诗歌的语言描写更加华美,明亮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铺排的物象使场面更加宏大。

一百八十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百八十七、运用神话传说

一百八十八、朝贵族诗人笔下的自然,仅仅只是欣赏的对象,人并不跻身其中,陶渊明却看到了生产现场田园里劳作的人们,比如陶渊明写了五首归园田居的组诗,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这一组诗篇。

一百八十九、描写山水的诗篇7

一百九十、何红艳。论建安公宴诗的价值选择。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VOL24(6)。

一百九十一、卢燕平译,(日)入谷仙介著。王维研究(节译本)[M]。中华书局,2005:187,193,194,197,202。

一百九十二、西晋时期的“公宴诗”――应命而作,歌功颂德

一百九十三、《终南山》

一百九十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百九十五、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特点

一百九十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百九十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一百九十八、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一百九十九、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二百、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百零一、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二百零二、公宴诗的源头――《诗经》

二百零三、谢灵运为开山水诗一派的巨匠,他博采众长,特别是吸收运用《楚辞》典故入诗。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指出:“康乐固富学术,而于《庄子》郭注及屈子尤熟,其取用多出此。”黄节先生也曾慨叹说:“康乐之诗,合《诗》、《易》、聃、周、《骚》、《辩》、仙、释以成之。”两人皆指出谢灵运诗歌运用《楚辞》典故的事实。关于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昔文王繇易,剖判爻位,既济九三,远引高之伐;……斯略举人事,以征义者也。……盘庚诰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所谓事类,即是用典。刘永济解释说:“文家用典,实乃修辞之一法。用典之要,不出以少字明多意,其大别有二:一用古事,二用成辞。用古事者,援古事以证今情也。用成辞者,引彼语以明此义也。”这里所谓的典故,是指凡引证历史事实或前人言语入诗者,是就“用事”与“用词”而言,在本文专指用《楚辞》之事,用《楚辞》之词。现存谢灵运诗歌有104首(其中3首存目,依顾绍柏的《谢灵运集校注》),包括19首乐府诗和85首杂诗,这些诗歌中大量运用了《楚辞》典故,本文拟对他诗歌用典的内容进行分析。

二百零四、请写出一句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意境相近的古诗文句子。

二百零五、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选编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共收录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首,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大致具备。《文选》共六十卷,其中第十九卷至第三十一卷为诗歌部分,分为二十三类。在这二十三类诗歌中,公宴类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共收录各个历史阶段的作品十四首,本文通过分析这十四首“公宴”诗,窥其演变轨迹和特点。

二百零六、意象的运用

二百零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二百零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鉴赏诗歌时,不应停留在字面的浅层意义上,更多的时候,而是要结合作家生平遭际以及时代背景,深入探究诗歌当中蕴含的深意,即“知人论世”。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方得鉴赏之妙。如《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诗下对作者有一个这样的“注”:“作者谢枋得Www.ti29.coM,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有了这样的背景,再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就不难发现,这里作者是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典,表达自己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他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二百零九、Abstract:The birth of landscape poetry is given to many factors, one of them is a poetic language used by authors。 From the Earlier Qin dynasty to theDong Jin dynasty, description about landscapein all literary forms,speeded up the process of the poetic language, especially in Han-fu and Dongjin-fu, which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landscape poetry。

二百一十、其次,增加了送行饯别的内容。

二百一十一、如《邻里相送至方山》中描写的明明是初秋“皎皎明秋月”的景象,但是在诗人笔下出现了初冬的景象“析析就衰林”,当时是农历七月尚未到如此的落叶深秋初冬时节,这里的“衰林”是诗人认为自己赴偏僻的海滨上任,所以把上任设想为“就衰林”。

二百一十二、又如《道路忆山中》,这首诗作于元嘉九年春天,诗中写道“不怨秋夕长,常苦夏日短”、“念悲忘春暖”一首诗作中提到了三个季节,但事实上这首诗是在春天写的,诗中提到的“夏日长”和“秋夕短”都是诗人怀念过去在山水中纵情欢乐的时光,叹息那样的时间太短。回到现实却“忘春暖”,顿觉“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

二百一十三、其次,中国古代画作历来讲究“散点透视,王维作为一名画家,深谙其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了这一点。《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第一联写仰望高山,视点在山下;第二联视点又转而变为山中,写山间云雾;第三联写俯瞰群峰,视点又是在山顶;第四联写流连山水,欲宿人家,从“隔水”二字,可知视点又移至山谷。诗歌从不同视角来描摹,借鉴了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

二百一十四、统计依据[清]严可均辑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二百一十五、谢灵运诗歌中所用的神话传说多为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及仙境之物。如《顺东西门行》:“挥斤扶木坠虞泉。”扶木,神话传说中的树名,又名扶桑、若木。顾绍柏先生认为扶木取自《楚辞》屈原《离骚》:“折扶木以拂日”。王逸注云:“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作者这句话是说,挥斤砍下若木枝条拂拭太阳,也无法阻止太阳下山,黄昏降临。旨在说明时间过得太快,表达作者的迁逝感。《缓歌行》中的“飞客结灵友,凌空萃丹丘”出自《楚辞》屈原《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丹丘指仙人所居之地。“娥皇发湘浦,霄明出河洲。”其中“娥皇”传说是尧之女舜之妃子。这里实指娥皇、女英两人,因受字数限制,故举偏以概全。二人死于湘江一带,成为湘水之神,称湘君。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帝子指湘君。《缓歌行》这首诗为拟作,内容为描写仙人生活,故诗中多用神话传说。??山、石林皆为神话传说之地,川后、天吴分别为神话传说中的河伯和水伯。

二百一十六、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对诗歌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为表达诗歌特定情感服务,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同流合污;或是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的生活;或是复返自然,享受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如谢灵运的《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洁白的云絮抱护着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涟漪,翠绿的蔓藤临岸袅娜,似少女的青丝,照镜自媚,营造出一种清丽空灵的意境,其中有着一种孤高之气,渗透着诗人经历仕途风霜,企望故宅一憩的心境,也正体现着他负才自傲,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

二百一十七、王维是盛唐时代成就最高的几个诗人之一,当时诗坛流行的送别、赠答、应制、边塞等各种题材他都作得很好,然而他最擅长的、最能显示诗歌水平的是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魏晋时期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有颇多渊源。陶渊明之田园诗,谢灵运之山水诗构成了中国写景诗的两大内容。王维把陶、谢作为渊源,将中国这两个传统主题综合起来。[1]同时,在汲取前人的精髓时,王维以自己之所擅,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百一十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百一十九、黄卓亚。汉魏六朝公宴诗研究。2007:74。

二百二十、[关键词] 山水诗;语言;诗化

二百二十一、《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二百二十二、关于时间变化和季节更替的表达,诗中有时直接描述,有时用特定的景物来代替,甚至有的诗作中会表现不同的两个季节,但只有当读者在细细品味之后才会领略到一个是虚幻的季节一个是眼前的季节,文中所用的词语是千变万化的,让读者不仅欣赏了美景还领略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二百二十三、把握意象特征及其寓意

二百二十四、描写山水的诗篇9

二百二十五、首先,突出山川自然景物的描写。

二百二十六、谢灵运诗歌汲取《楚辞》对景物描写的手法,前人早有论述。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里说:“详谢诗格调,深得《三白篇》旨趣,取泽于《离骚》、《九歌》,江水、江枫、斫冰、积雪,是其所师也。间作理语,辄近《十九首》。”陈祚明明确指出其诗歌师法《楚辞》景物描写。

二百二十七、下面我们以2006年辽宁卷苏轼《东坡》为例,来分析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思路。

描写山水的诗句

文章地址:htTp://WwW.MC26.COm/shuoshuo/126032.html

    标签:

    本站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整理而来,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观点等与本站无关。